2022年“科學小記者+探秘房山”活動圓滿結束
近日,2022年“科學小記者+探秘房山”參觀實踐、采訪活動線上互動課堂迎來本年度的最后一期?;顒釉O置了科學表演秀、云游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等精彩環(huán)節(jié)。
撰文/記者 李晶
12月10日下午,由房山區(qū)科學技術協(xié)會聯(lián)合區(qū)委宣傳部、區(qū)教委、區(qū)文旅局共同組織舉辦,北京科技報社具體承辦的2022年“科學小記者+探秘房山”參觀實踐、采訪活動線上互動課堂迎來本年度的最后一期。本次活動設置了科學表演秀、云游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新聞寫作“大盤點”和榜樣在身邊四個環(huán)節(jié)。
以“Bone Bone Bone”為主題的科學表演秀中,為小記者介紹了物種進化的過程,黑猩猩與人類的基因有99%的相似度,兩個物種很早便走上了不同的演化之路,因而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通過人類與黑猩猩頸部、脊椎、髖部等不同部位靈活度的“比拼”,人類因為直立行走骨骼變得更靈活,黑猩猩在這幾處的骨骼顯得相對僵直,黑猩猩上肢相對下肢更長,人類則恰恰相反。
有趣的科學表演秀過后,小記者們通過云端來到了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跟隨幾位研究所的老師分別參觀了展廳和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前身是1958年創(chuàng)建的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先后拓展了化工原理在資源與環(huán)境、能源和材料制備等領域中的應用,推動了化學工程與生物技術的交叉,強化了工程化學研究。進入21世紀,研究所更名為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實現(xiàn)了從“化工冶金創(chuàng)所”到“過程工程強所”的歷史性跨越。
那么,什么是“過程研究”呢?其實過程研究的對象非常廣泛,大到化工、建材、醫(yī)藥,小到各種纖維、燃料、口罩,甚至是農(nóng)用化肥等衣食住行息息相關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研究對象包羅萬象。
接下來,小記者們又在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珀金埃爾默轉化醫(yī)學工程共建實驗室探知了細胞的秘密。在這里,研究對象分為細胞、組織和活體小動物三個層面。第三站是離子液體清潔過程北京市重點實驗室,這里又分為聚碳酸酯實驗室、PET降解實驗室,兩位專家分別介紹了聚碳酸酯材料和廢舊PET回收的高值化回收利用技術。
云游結束后,小記者們馬不停蹄的進入了《新聞寫作培訓》環(huán)節(jié),北京科技報資深記者李晶,從“新聞,和你想的一樣嗎”“記者,是怎樣的一群人”“新聞知多少”“回顧年度新聞作品”等四個方面,為小記者們分享了新聞寫作的專業(yè)基礎知識,還結合本年度登上北京科技報周刊的優(yōu)秀小記者新聞稿,從專業(yè)的角度作了一一解讀。
2022年,科學小記者一起走過了10期的采訪實踐活動,其中有三場在線下打卡了不同的科普基地,如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氣象局,以及北京科學中心。線上活動同樣精彩,聚焦“學習到底有什么用”與“傳承科學家精神”,邀請多位知名的專家,舉行《名偵探柯南之煙花探秘:璀璨星空的化學魔法師》《太空授課及背后的科學原理》《走進阿爾希那的科技館之夢》《學好科學知識 點亮智慧人生》《中國飯碗中國糧 中國耕地做保障》《聲聲入耳話聲學》等一系列的線上講座,房山區(qū)十余所中小學參加了本年度的科學小記者參觀實踐采訪活動,6期線上直播活動,在5大直播平臺的點擊參與量突破了120萬人次,有效擴大了活動的宣傳影響力。參與線上線下活動的小記者共寫作活動新聞稿200余篇,其中部分優(yōu)秀作品在《北京科技報》周刊上發(fā)表。
20位小記者入圍2022年優(yōu)秀小記者名單。優(yōu)秀小記者代表分享了自己參與活動的收獲,紛紛表示,在新一年的活動中,將以飽滿的精神,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繼續(xù)研究,爭取早日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小記者。
“科學小記者+探秘房山”房山區(qū)科協(xié)聯(lián)合區(qū)委宣傳部、區(qū)教委、區(qū)文旅委等四部門,共同開展的青少年科學教育活動,旨在通過校內校外結合的方式,開展科技教育,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科學素質。來年活動又將啟程,期待小記者們攜手并進,共贏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