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科學素質業(yè)務交流“科學小記者”活動順利舉行
7月22日,全民科學素質業(yè)務交流“科學小記者”活動之探秘海底世界在北京工體富國海底世界順利舉行。
撰文/記者 李晶 攝影/張星海
7月22日,全民科學素質業(yè)務交流“科學小記者”活動之探秘海底世界在北京工體富國海底世界順利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協(xié)科學技術普及部主辦,北京科技報社承辦,并得到富國海底世界的支持。
根據活動流程,科學小記者及其家長先后參與了富國海底世界的特色講座,參觀了長達120米的海底隧道,觀看了海獅表演,并聆聽了來自一線記者的新聞與寫作培訓。
原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夏立民以《野性南極》為主題,為科學小記者介紹了南極美好的自然景觀,靈動的野生動物,以及南極的“危險”一面。他提到了南極的“地獄之門”,也就是在厚厚的積雪下形成的冰裂隙。在那些深達幾公里的冰裂隙面前,人與任何設備都無力抵抗。
他還提到為了保護南極的這片凈土,科考站的所有垃圾都要經過處理,達到標準才能排放,而且一些固體垃圾還要運回國內,因為難以降解的垃圾將對南極地區(qū)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很大的破壞。
從南極的故事中走出,科學小記者們又來到了富國海底世界的特色海底隧道,一睹祥瑞震撼的黃金風暴喂食秀,和充滿異域風情的美人魚表演。
進入展廳后,搖曳多姿的海洋生物立刻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在講解員的介紹下,科學小記者了解了關于海龜的科普小常識。它們屬于爬行類的動物,而且在海洋中也會用到肺來做呼吸。遺憾的是,它們只在沙灘上產卵繁衍,在海洋館中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所以這里并沒有小海龜的身影。
來到血鸚鵡的展區(qū),科學小記者了解到這些小魚并非自然進化的產物,人們追求“美觀”就對它們進行改造,有些改造造成了生理的缺陷,如它們像心形一般的小嘴已失去正常閉合的能力,無法自己捕食,只能追著喂食者。
側面魚缸里的錦鯉正游得自在,科學小記者們也通過觸摸池與它們進行互動。這個高2米左右的墻壁式魚缸,卻有著兩個不同的水平面。原來,這是運用負壓原理制造的太空缸。其正常水位幾乎與魚缸頂部齊平,而下方連接的觸摸池水位則只有十幾厘米。
接下來的海獅表演,令科學小記者們激動萬分。不僅近距離的了解到海獅的靈動活潑,也明白了海獅、海豹的區(qū)分方法。海獅跳躍濺起的水花,也讓夏日多了一抹清涼。
一天的行程接近尾聲,來自北京科技報社的資深記者通過新聞與寫作培訓為科學小記者們介紹了一個陌生的專業(yè)領域,并幫助他們梳理了一天的行程亮點,以便能夠更好的找到想要記錄的重要時刻和科學知識。